【導演的話】

因為這麼多的放映因緣,《本來面目》因此也開啟了我後半生的追尋方向──在每一次面對師父的時候,其實也是在面對自我──面對我、接受我、處理我、放下我。

張釗維(《本來面目》導演)

這讓我們的身體,誤以為脫離國家的管制而找尋到絕對的自主,但事實是:這自主並沒有個體的主體性,卻有無限擴大的個人游離性。稱作新自由主義式的民主。我反思著,這和影片中聖嚴法師提及的:釋迦摩尼佛敦促弟子到「到人間去」、「到社會去」......是否也是逆增上緣的提問呢?

(刊登於 2022/5/20 【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】

鍾喬(詩人、作家、劇場工作者)

如此真情流露的畫面深深震撼了我,在禪師凜冽風骨之下,原來藏有至情至性的熱血率真,這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「反差」。而日後我在與聖嚴法師面對面接觸時,更體會到他做為一個人的真心與圓融。

(刊登於 2020/10/16 【獨立評論@天下】

呂文慧(獨立評論專欄作家)

不過電影就是有這樣的魔力,通過改變我們的時空的認識,能夠在短時間內深入一個人的心靈。於是到了電影的最後,我們似乎都做過了他的弟子。

(刊登於 2019/9/22 魏時煜微博

魏時煜(獨立紀錄片導演,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)

所謂的放下,不是完全將經歷過的一切從腦海中驅逐;而是讓過去的一切,不決定自己未來要走的路。

(刊登於 2020/9/23 老爹談影fb

老爹談影(影評人)

我也沒有想信教,也沒有想出家,也不特別想捐錢給法鼓山,可是我或許想成為那樣的人,雖然我知道自己的資質做不到,可是我永遠願意成為那樣的人。

(刊登於 2020/9/28 【自由副刊.愚人圖鑑】

黃麗群(作家)

不管依循哪一個法門,願自己與有情都能解脫自心,直接見到,一如師父在法鼓山手書的這四字:本來面目。

(刊登於【化育】〈總編雲書房〉

黃靖雅(眾生文化總編輯)

電影「本來面目」本就不是要描繪時代中的一幅崇高巨像,而是娓娓道來釋聖嚴如何做好了一個和尚的故事。
我喜歡這位好和尚。此生雖錯過認識聖嚴師父,還好沒錯過這部好電影!

(刊登於 2020/8/9 陳浩fb

陳浩(媒體顧問)

人人心裡都有一個師父,如何把影片拍得像一面鏡子,讓人人都滿意這就是師父「本來面目」?難,真難啊!

(刊登於 2020/8/7 傅月庵fb

傅月庵(資深編輯人、作家)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