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暖化所引發的氣候危機,已為人類帶來各種衝擊,我們如何採取行動來因應?十月十八至二十日,由環境部氣候變遷署、交通部中央氣象署、國際氣候發展智庫(ICDI)主辦的「二○二四臺灣氣候行動博覽會」,於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,法鼓山以「淨零法鼓.靜心淨心」為主題參展,與社會大眾分享「心靈環保」在氣候議題上所發揮的價值功能,期盼人們在極端氣候下,增強心靈韌性,化危機為轉機,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再提昇。

「我們希望用『心靈環保』來契入氣候行動!」法鼓山這次參展,由聖嚴教育基金會籌辦,寶雲寺及中部護法義工協力推廣。負責企畫的聖基會董事洪景山,同時擔任氣象署海象氣候組組長,他表示,聖嚴師父倡導的「四種環保」中,「生活環保」、「自然環保」本身就是淨零的實踐,「心靈環保」從個人內心的改變和淨化做起,正是淨零的基礎。

現場展出的內容,以「淨零法鼓的推動」、「氣候變遷下心靈環保的實踐」為主軸,並以桌遊互動的方式,向民眾介紹法鼓山園區低碳排放的作為、未來淨零路徑的規畫,逐步邁向永續法鼓、實現人間淨土的願景。

「法鼓山來參與氣侯行動,從心靈的改變切入,是我們過去沒有想到的層面。」來到會場的氣象署署長程家平表示,永續發展和所有的領域都有連結,今年臺中、彰化、雲林、嘉義等八個中部地方政府,以及企業、民間組織都一起聯合參與。不論從減碳作為,還是個人心理的調適,我們都需要了解在氣候行動上可以做些什麼,為環境的永續共同努力。

博覽會期間已近秋末,天氣卻炎熱如盛夏,「這讓來看展的民眾,切身感受全球氣候暖化,更能體會淨零排放的重要。」擔任導覽服務的臺中資深悅眾廖禎崇說,很多民眾、其他展區人員都來法鼓山展位上,了解法鼓山園區建築、自然景觀背後的低碳作為,紛紛表示:法鼓山的理念、實踐環保的做法,讓他們開展出新的視野,明白「心靈環保」不只能救地球,重要的是救我們自己。

 

文:陳玫娟
圖:聖基會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