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3日,由聖嚴教育基金會、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(IPCS)、中央氣象署(CWA)共同主辦的 「氣候變遷的內在面向研討會」,於台大思亮館國際會議廳舉行。來自國內外的專家、學者、台大學子及關注環境的民眾齊聚一堂,透過科學、政策與心靈的對話,共同探討氣候變遷的深層挑戰。

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早在1992年便提出 「四種環保」──心靈環保、禮儀環保、生活環保、自然環保。其中以「心靈環保」為核心,主張人們只要具備心靈的防護力,即能在任何境遇中保持平靜、穩定與自在,不僅安頓自身,也能以關懷與希望面對他人與環境。此次研討會正是回應和呼喚:氣候變遷不僅是外在環境的危機,更是人心浮動、焦慮與不安的內在危機。

在開幕致詞中,聖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蔡清彥博士特別指出,基金會推動的 「淨零法鼓」 計畫,不僅是單純的減碳行動,更是以「心靈環保」為主軸,培養社會韌性,幫助人們以平和心境面對地球臨界點。台大理學院院長葉素玲、中央氣象署副署長洪景山與 IPCS 主任羅敏輝亦分別致詞,強調科學與政策必須結合人文心靈的力量。

同時,包括「龍應台文化基金會」執行長游筑鈞、法鼓文理學院劉怡寧教授、詹場教授,以及法鼓人文社會基金會心六倫講師盧世珍等多位貴賓也應邀蒞臨,共同參與研討。

會中,常濟法師(美國法鼓山佛教協會聯合國主要代表)發表專題演講 〈You Don’t Have to Fix Everything First〉,提醒大眾在面對氣候挑戰時,抱持健康、正向及關愛的心態是關鍵,不能僅是盲目地對外在的現象,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,找出問題的根源,才能正確且持續地付諸行動。隨後的學術報告與跨領域研究,更展現台大在氣候變遷研究上的創新成果。

國際座談 「氣候變遷的內在面向:臨界點比我們想像更近」 由常濟法師主持,邀請多位國際專家與談,包括UNESCO 與多明尼加共和國總統府顧問 Daniel Abreu Mejia、巴林第一位女性在海洋生態領域的科學家 Reem AlMealla(Nuwat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& Education)、美國Root Catalyst非營利組織 Alex Epstein、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學者 Shephali Patel、以及泰國 Panya 森林社區代表 Gregory Pettys。各專家從政策、研究到社區實踐提出觀點,共同呼應 聖嚴法師的願景:唯有找到發自內心的那份「在乎caring」的同體覺受,自然會進而關愛人及所有眾生,人心安頓,方能凝聚社會力量,共同因應氣候變遷。


聖基會表示,這場研討會不僅展現臺灣在國際氣候行動中的積極參與,更傳遞了一個深刻訊息:真正的永續,始於心靈環保。當人心安定清明與團結,社會才能走向和平,並為地球創造更光明、更有希望的未來。

 

◎文/聖嚴教育基金會 20251014
◎圖/李東陽、陳瑞 20251014

 



Back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