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佛教史 | 廖肇亨、曾堯民、黃庭碩、簡凱廷 (2023/4/4-12/15)

佛教於西漢哀帝年間(西元前二年),自印度傳入中國,「正由於佛教是外來的新哲學和新宗教,首遭衝擊的便是儒道二家,因此,便對佛教展開了排斥的攻勢,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初葉,那便是所謂夷夏之辨、所謂胡漢之爭,所謂入世與遁世的纏訟,所謂治世與戀世、化世與厭世的論戰。於是,促使佛教肯定儒道二教、接納儒道二教、應用儒道二教,完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各宗派,例如天台、華嚴、淨土等各宗,尤其是禪宗,不僅思想適應了漢文化,佛教徒的生活型態,也完全漢化了。
 
事實上,從魏晉南北朝以迄唐宋的階段,佛教曾經是凌駕於儒道二教之上的顯學,中國傑出的思想家,幾乎都出於佛教。不論是理論或實踐層面,不論在士大夫階層或普遍的民間,佛教儼然已是中國哲學及宗教的一大主流。」(法鼓全集2022紀念版 05-08-1 《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(修訂版)》佛教傳入對中國文化的影響)
 
究竟那段時間佛教與儒道二家是如何的刀光劍影?那一場又一場的論戰迸出了什麼樣的火花影響至今?在新興宗教不斷的今日,我們又可以從這段歷史得到甚麼樣的啟發?
 
「中國佛教史」系列講座,順著時間軸,將細細爬梳漢傳佛教之所以成為今日樣貌的歷程。從中,我們將發現漢傳佛教的價值與珍貴之處,更能體會聖嚴師父為何對漢傳佛教存亡興盛如此擔憂掛懷!
 
隨堂報導


【中國佛教史】系列講座第一堂

令人期待的「中國佛教史」系列課程,2023年4月14日於農禪寺隆重登場,這是由聖嚴教育基金會、農禪寺與心靈環保學習中心共同合辦的系列活動,共有超過170位佛學班、福田班結業的學員參加。

普化中心副都監暨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介紹開設緣起,即是希望提供學佛大眾從歷史的架構中,有更多元且深化的學習。本系列課程是由中研院文哲所廖肇亨教授設計,並偕同其高徒曾堯民、黃庭碩和簡凱廷教授主講,透過其豐厚的學術底蘊,引導大眾從歷史觀認識佛教整體發展全貌,進而啟發思辨能力,增益自身修學佛法的資糧。

廖肇亨教授進一步說明,知道歷史不僅知道佛教在中國發展過程,還可以從中學到大師們的思想哲學,知道佛教信仰怎麼影響到國家發展等。教授並提醒大家,佛教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,除了是正確認識佛教的依據,同時也是我們落實佛陀教法的借鏡。「中國佛教史系列講座」的設計是為了帶領已具有基礎佛學素養者,藉由祖師的故事、佛教與皇帝(政治)的關係、佛教對民間社會的影響等多元新觀點,逐步深入佛教思想與哲學,更全面的認識佛教。

聖嚴法師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佛教的好,中年孤身負笈東洋取得博士學位;聖嚴教育基金會承繼法師精神,呈現學術研究成果於普化現場,使漢傳佛教的深邃內涵更能為現代人所用!

當學術進入普化的現場,會迸出什麼火花?期待在師長們理性、嚴謹卻不失幽默的帶領下,讓我們對佛法能有一番新領會,在學佛路上更堅定!下堂課將以「六朝隋唐佛教史」為先導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中國佛教史】系列之「六朝隋唐佛教史」4
雲岡石窟的佛像中,竟有一尊佛像是以滅佛的魏太武帝為相!
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👀
2023年6月2日【中國佛教史】系列「六朝隋唐佛教史」第四堂課,曾堯民教授從慧遠大師「沙門不敬王者論」🙇‍♂️與高僧法果:「能鴻道者人主也,我非拜天子,乃是禮佛耳。」🙇‍♀️兩種態度的比較,帶領大家更深入探討南北朝時期,政治環境對佛教發展的影響。
由於此時期有許多佛教經典傳入,為了將佛教經典系統化,判教盛行,曾教授說明其判教背景,也細談了太武帝之所以從尊敬沙門轉為滅佛的種種原因,在當朝「天子如來」的氣氛下,受命開鑿石窟的曇曜也只好為毀壞佛法的太武帝造像了。😶
下一階段課程將於七月起展開。這期間,也讓我們一起想一想:如果妳、你是一位南北朝的法師,要如何弘法呢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2023年11月10日【中國佛教史🪵】系列課程進入【清朝佛教史】,由中研院文哲所廖肇亨老師講授。
第一講主題為「一燈能滅千年暗:天崩地解時代中的佛教」🌼,廖老師首先說明,明清佛教研究者少,並不是因為佛教衰弱,只是由於資料太過龐雜,整理不易,才少有學者研究,而聖嚴法師就是當代開啟明代佛教研究的先驅。
廖老師引用歷史學家陳垣的觀點說明,明末清初是政局變動最劇烈的時代。亂世之中,宗教除了是人們避世求活的避難所,人們心中的罪業感有被拯救的需求,及對安樂的想盼,都是社會需要佛教的原因。另外,時代的軌跡對宗教留下的影響──儒佛的交流與融合,以及不同層次的文化展演──佛教對文學、藝術、生活甚至外交等的影響,都是我們可以關注的焦點🧚‍♂️。
最後,廖肇亨老師提醒我們,學習佛教史最重要的是,當我們從時代發展的脈絡中,看到佛教在變動時代發揮的重要作用與深刻影響後,我們又能在此時節,從中看到佛教提供給我們什麼樣的智慧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歷經8個月,中國佛教史系列課程於2023年12月15日來到「最終回:從傳統到現代的漢傳佛教」🌳!
中研院文哲所廖肇亨老師在課程開始即直指,太平天國是近代對佛教迫害最嚴重的一頁,加上廟產興學、僧人素質低落、梵文成為佛教的神聖語言、疑古風潮進入佛教,中國佛教未能成功轉型進入高等教育體系等原因,使得晚清佛教呈現衰弱之勢,不但無法吸引掌握話語權的知識分子,大眾對於佛教的印象也流於趕經懺、不關心現實。
同治5年,楊仁山創辦金陵刻經處,標誌晚清佛教開始復興,加上月霞顯珠法師復興華嚴、諦閑大師復興天台,大學哲學系透過唯識與佛教建立起關係等,綜觀這些歷史發展脈絡,可以看到佛教逐漸轉向現世情懷的軌跡,從而有了人生佛教、人間佛教與聖嚴法師所倡議的人間淨土🌟。
課程最後廖老師感性地說:「佛教雖然會有黑暗、低潮,但是,絕對不會滅亡,因為有這麼多人在努力著現代化的轉型。而做為一個佛教弟子,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想辦法讓佛教的光亮能夠更長久地照耀著。」💕
課程召集人果毅法師為系列課程結語時,也期勉大眾:「聖嚴法師圓寂就要15年了,大師雖然遠去,但大師的光已經照亮我們。而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光去為他人照亮來路呢?真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💪,才不枉身為佛弟子!」
任重而道遠,期待在很快的將來,還有機會一起學習,一起儲備發光的資糧!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