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The 2nd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Forum】Report

 
從佛教教育出發 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圓滿
台中寶雲寺論壇報導

 

 弘揚漢傳佛教,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念茲在茲的使命,而佛教教育更關乎漢傳佛教未來的發展。由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的「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」,二○一六年十二月十八至二十日於臺中寶雲寺舉行,來自臺灣、中國大陸、香港、法國、美國等近二十位學者,從佛教教育出發,討論漢傳佛教現代化的問題與危機,以及未來的契機和方向。

如何於眾多大學中,建立佛教辦學的特色?圓桌論壇上,主持人政治大學哲學系林鎮國教授談到一九九○年代以來,臺灣民主政治帶動宗教教育的發展,近年來由於社會快速變遷,佛教辦學也展現不同面貌。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首先分享該校以「心靈環保」作為教學主軸,培養「悲智和敬」兼備的博雅人才;研究上則以禪修和現代社會的連結為方向。

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教授,介紹該校於佛學課程外,還設置經典、文化與應用、素食等學程,並重視學生做早晚課、進大寮烹飪等日常的生活體驗。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昭慧法師則點出,臺灣將原屬菁英培育的高等教育,轉為普及教育,減少學術修為的陶冶,增加就業實務課程,加上少子化等現實問題,使佛教教育面臨瓶頸,種種考驗,尚待進一步集思廣益,尋找因應之道。

 

中國大陸在漢傳佛教研究方面,也有不同面向的發展。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宣方教授,反省到目前學術研究的方法,與佛法並不相應,他認為佛教辦教育要「先立乎其大」,了解要培育什麼樣的人才,包括具有菩薩的人格、有慈悲智慧,能傳承佛教價值觀。

 

 廣州中山大學比較宗教研究所龔雋教授也談到,西方現代漢傳佛教研究流行儀式,圖像等新文化史的方法,中國現代佛學教育,除了要加强語言、文本與歷史等基本訓練外,從精神史的層面去探究漢傳佛教的思想傳統,可成為一個關注的問題。

第二、三日的論文發表,法鼓文理學院鄧偉仁、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汲喆、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顧立德、南加州大學融道法師、廣州中山大學賴嶽山等五位學者,分別從西方佛教學的開展,探討東方二十世紀佛教教育的現代化歷程。藉由爬梳民初佛學院興起的脈絡,尤其是太虛法師參與的武昌佛學院,在當時新舊思潮的碰撞下,造就出一批關心公共議題、主張改革的學僧群體,當今僧伽教育的藍圖,也由此受到啟發。

 

「面對各種挑戰,最需要關切的仍是傳承問題,而傳承要回歸教育面來提昇。」綜合討論會上,聖基會董事長蔡清彥期許與會大眾,將種種外界的「張力」轉為動力。聖基會執行長楊蓓感謝學者們在兩天半的交流裡,敞開胸懷盡情暢談,挖掘出更多值得研究的議題,為聽眾開啟了新的視野。而學者們也一致肯定本屆論壇聚焦於「教育」的用心,讓眾人得以深入思考佛教教育的定位和發展。

◎文:陳玫娟、林何臻

◎圖:寶雲寺 提供

 

 
 
TOP